概况
【历史沿革】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生物质工程中心)(简称“能环所”)成立于1979年,前身称谓能源室,是从事农业农村可再生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和咨询服务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研究领域】能环所围绕国家农业农村能源与环保领域重大科技需求,紧跟国际科技前沿,聚焦人畜粪污、有机生活垃圾、秸秆、尾菜等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开展科技创新和咨询服务。
(一)科技创新:重点围绕能源化、肥料化两大研究板块开展科技创新。能源化利用包括热解炭化和厌氧消化研究方向,重点开展生物质热解特性研究、连续式热解炭化多联产技术工艺与装备研发、多原料厌氧消化机理与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厌氧发酵工程智能预警调控技术研发、能源化利用过程碳足迹核算和政策标准体系研究等。肥料化利用包括固体好氧发酵、液体贮存发酵和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研究方向,重点开展好氧发酵过程重金属钝化及臭气去除技术研究、清洁高效好氧发酵技术及装备研发、液体贮存发酵技术及装备研发、农村厕所技术及装备研发、多原料有机废弃物协同肥料化技术及装备研发、高值高效肥料产品研发,肥料化利用过程碳足迹核算和政策标准体系研究等。
(二)技术服务:围绕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开展秸秆、人畜粪污、尾菜、有机生活垃圾等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生态循环农业、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等工程咨询,为政府、企业以及新型经营主体等开展顶层设计、区域规划、技术方案、工程措施以及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咨询服务工作。
【科研平台】能环所拥有农业农村部生物质工程中心、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中心以及农业农村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模式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以及农业农村部厕所与污水治理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有7个公共实验室、8个专业实验室和3个中试车间,实验仪器设备共计600余台(套),实验室总面积4000平方米。
【人才队伍】目前,能环所共有专业技术人员45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占24.44%,有博士21人、硕士17人,研究生以上学历占84.44%。与国内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30余人。全所人员结构合理,覆盖农业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热能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以及生态学等多个专业学科。拥有“农业农村部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创新团队”“北京市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创新团队”“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创新团队”和“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创新团队”,科技领军人才、青年骨干不断涌现,获得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等荣誉5人次,获得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中华环保联合会杰出青年、北京科技新星等称号4人次。涌现出党的十九大代表、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农业农村部巾帼建功标兵、“十佳青年”、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科研业绩】自能环所成立以来,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科技攻关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基金以及国际科技合作等科研项目(课题),获得国家奖5项,省部级奖励29项。主持制定了4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发表学术论文343篇,其中EI/SCI论文209篇、获得专利238件,其中发明专利68件,软件著作权40件。研发了系列秸秆固化成型成套设备与技术、秸秆热解气炭多联产技术、全混和干法沼气发酵工艺技术、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资源节约型厕所技术等,多项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并在全国各地指导建设示范工程千余处。
先后组织完成《全国农村沼气发展“十二五”规划》《全国农村沼气发展“十三五”规划》《“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十四五”全国畜禽粪肥利用种养结合建设规划》等重大规划,承担完成农业绿色规划、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方案、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方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规划、大型沼气工程资金申请报告、有机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实施方案等各类工程咨询项目300余项。
【文化建设】能环所秉承“践行绿色使命 谱写青春华章”的所训,引导全所科技人员牢固树立“求真、继承、包容、引领”的学术精神,紧紧把握能源环保领域的科技动向,贴近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实际需求,深入基层,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扎根基层,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问题;服务基层,确保项目成果取得实效。能环所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和职工在岗培训,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形成了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和强大的集体凝聚力。